《生命的礼物》:如果生命开始倒计时,你会怎样度过?

2023-08-02 08:08:58     来源 : 腾讯网

《生命的礼物》:如果生命开始倒计时,你会怎样度过?

本文看点


(资料图片)

假如生命来日无多,如何陪伴爱人度过最后的时光?

假如另一半先走了, 如何坦然面对孤独,疗愈哀伤?

面对只有一个人的生活,如何有意义地生活到最后?

周三

观点

全文共4285字,阅读时间11分钟

死亡,是我们每个人都不愿提及却无法回避的人生问题,也是存在主义心理学大师亚隆晚年的生命课题。《生命的礼物》卷首语字字珠玑,一语道破死亡真相:

死亡,是生命最好的礼物;悲伤,是我们为勇敢去爱所付出的代价。你活得越充实,便死得越坦然。

从一见定终生的15岁青涩少年,到长相厮守的88岁耄耋之年,亚隆和玛丽莲携手走过73个春秋,他曾在《浮生一日》中深情写道:

“致玛丽莲,与我共同生活六十余载的爱妻,我们还会在一起很久很久。”却不曾料想,玛丽莲却先他一步,走了。

亚隆曾身为治疗师,为无数患者缓解死前焦虑带去安慰;然而这一次,他却要转身成为当事人,独自体味丧亲的痛楚。

2019年,87岁的玛丽莲被查出患有多发性骨髓瘤,当得知这是一种很凶险的绝症后,在一次散步中,玛丽莲希望能与亚隆合写此生最后一本书《生命的礼物》,讲述夫妻二人如何面对她的致命疾病和即将到来的死亡的反应,更是为彼此留下最后一份爱的礼物。

我们都曾或者将要面临衰老、疾病、死亡和哀伤的人生困境,怎样面对这些不愿提及却无法回避的人生问题? 《生命的礼物》便是最好的教材和答案。

书中亚隆以一名有心脏和平衡问题的病人回顾了玛丽莲患病以来近一年的艰难时光:

从查出结果到面对终点,从化疗无效到安宁缓和再到临终关怀,从终点临近到死亡抵达,直到玛丽莲在无怨无悔中溘然长逝,亚隆夫妇以无比真诚的笔触,记录了死亡完整的心路历程,以及亚隆痛失爱妻之后如何从哀伤中一步一步走出来的全部过程。

让我们再次重温这份足以震撼人心的经历,重温她们如何直面衰老和死亡,从青涩少年到耄耋之年、从鹣鲽情深到永失吾爱,长达73年的生命故事。相信会给今天的我们带来不一样的人生意义。

01 平静赴死的玛丽莲

虽然都是移民家庭,但玛丽莲与亚隆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成长经历。

玛丽莲的父亲塞缪尔.柯尼科在青春期后期就来到美国,之后遇见从波兰移民美国的玛丽莲的母亲西莉亚,和亚隆父亲一样,也在华盛顿特区开了一家小商店。

为了更好适应美国的文化,玛丽莲的父亲在华盛顿一个有教养、安全的地方安家落户,所以玛丽莲在安全、宜人的地方出生长大。

与绝大多数美国中产阶级的孩子一样,玛丽莲上过演讲学校,不管做什么总能活得认可和鼓励,她的生命没有受过威胁,也没有遭受过反犹太主义的迫害,过着安详又富足的生活。

而亚隆的全家从小挤在小商店楼上狭窄的空间里,直到14岁才搬离那个充满危险和脏乱的街道。童年的生活阴影给亚隆身心造成了不可磨灭的创伤。

佛洛依德、克莱因、鲍尔比都曾推断出:早期的创伤,甚至可以追溯到语前时期,所造成的损失往往不可磨灭。对成年人,甚至人生晚年,这些早期的创伤,依然会对舒适、自在、自尊下来不可磨灭的影响。

所以,临近死亡终点的时候,玛丽莲深情告白深陷恐惧和焦虑之中的亚隆:“此生我无怨无悔,对于一个87岁的老妇,这算不上是一个悲剧。”

原生家庭的幸福,给了玛丽莲十足的安全感,也给了她应对人生的底色。

古罗马作家塞涅卡、奥勒留认为:宇宙之中任何个体的存在都被视为两团永恒的黑暗,最好的生活方式,是接纳死亡。

经过10个月病痛和治疗的折磨,玛丽莲已经能接受死亡,甚至期盼死亡了:化疗的剂量太小治疗没有效果;加大剂量又引发中风;而对2/3的患者有疗效的免疫球蛋白疗法也没起作用,恶心、睑腺炎以及时不时翻身都会带来的剧烈背痛让玛丽莲痛不欲生。

幸好有亚隆时时陪伴在身旁。

他忠贞坚定的爱让玛丽莲深感满足,漫漫人生长河中,她们生儿育女,游走四方,著书立说,互相欣赏和爱慕,彼此砥砺和成就。玛丽莲不仅引领了亚隆精神的成长,还疗愈了亚隆。她们的生命在彼此交融中散发出璀璨又迷人的光芒。

甜蜜的爱情,让玛丽莲生发出更多的力量与爱,坦然面对生死。

除了原生家庭和亲密关系的滋养,亚隆的作品也对玛丽莲死亡观的建立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她在书中写道:

欧文作品中提到的两个观念对我如何看待死亡产生了很大影响。一个是有关没有充分充分活过的生命。我是幸运的,可以死而无憾,因此能更轻易地面对死亡;

另一个总在我脑袋里盘旋地是欧文作品中提到的,尼采的“死得其时”。

为了延长生命继续承受巨大的身体痛苦真的有意义吗? 活得长久并非最好的生命状态,彼此不留遗憾才是最重要的。因此玛丽莲果断决定,希望在医生协助下无痛死去。

斯坦福大学人文教授罗伯特.哈里森称死亡是生命的“巅峰”,他指的是与上帝和解,并接受最终的仪式;而玛丽莲认为,对于一个非宗教信徒来说,如果能活出最好的自己,并向她们表达自己的爱,优雅地接受命运,也许死亡的一刻,就是自己的“巅峰”。

02 痛失爱妻的亚隆

玛丽莲走了,把无尽的哀伤和思念留给了亚隆。

总以为亚隆已是心理学界神一样的存在,任何难题都能从容面对,却不曾想到,他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对于哀伤这件事,他也要经过漫长的过程去觉察,体验,然后一点一点复原。

这段艰难的历程,亚隆用了125天。

1

沉浸哀伤

玛丽莲死后,亚隆的记忆力迅速减退,葬礼全部是孩子们完成的,此时的亚隆只感觉到被巨大的、漫无边际的一种情绪所紧紧裹住,他只反复重复同一句话:我再也看不到她了!

圣诞节依然全家一起度过,却没有了往日的欢笑;电视看到精彩的桥段本能地扭头分享给玛丽莲,却发现人已经不在了,无论走到哪里,眼前总是玛丽莲。

2

否认离去

43天后,生活中依然全是她的影子。亚隆只得把玛丽莲的照片背面冲外,正面冲墙。即使这样,他也会把她翻过来,仔细端详,照片中的她仍然美得令人窒息,似乎在说:“别忘了我...你和我,亲爱的,永远...不忘。”那一刹那,悲伤涌上心头,亚隆的哭声让人心碎。

3

漫长的麻木

50天后,对亚隆来说,麻木的感觉持续地存在。孩子们陪他散步、下棋、做饭,一起看电影,但无论做什么,在恍惚中能感受到的,只有麻木。只有每天沉浸于写书和作为治疗师工作的时候,麻木感才会暂时隐退。

4

重温作品

60天后,为了打发空洞无聊的日子,亚隆决定读点东西。

重读多年前自己写的《叔本华的治疗》,带来强而有效的疗愈。由于记忆力严重衰退,重读这些作品的时候,亚隆已经完全记不起内容和细节,所以每一章的阅读都会为他带来惊喜。特别是书中主人公在丧妻以后强烈的性欲,在悲痛中变得充满了性能量的案例,是亚隆失去玛丽莲以后一直在寻找的答案,多年前在小说中就曾明确过这个问题,尽管已经完全记不起来,再次重读的时候百感交集。

95天后,重温《一日浮生》,继续用自己写的那些书来疗愈自己的哀伤。书中记录的癌症患者艾莉直面死亡的信念,她的勇气和语言的力量,动人心魄:

生命是暂时的——对每个人都是永远如此。

我的功课是活着,直至死亡。

我的功课是于我的身体和解,去爱她的全部、所有,从而我能够立足于那个稳定的内核,慷慨而有力地给予这个世界。

也许我能成为朋友和亲人地死亡先驱者。

我决定要做孩子们地榜样——一个如何死去的榜样。

100天后,重温《妈妈及生命的意义》,持续获得疗愈,亚隆的生命慢慢复苏。

5

写作,让亚隆再次活了过来

125天后,《生命的礼物》写到尾声,亚隆对玛丽莲充满感激:在她去世后这125天里,是这本书的写作计划,让他活了下来。

说好一人写一章,但随着玛丽莲病情的加重无法继续,在玛丽莲去世后的四个月里,亚隆在悲痛中独自完成后面的章节,是信守承诺,也是自我疗愈。

至此,亚隆可以安心地对玛丽莲说:“别担心我,我又开始重新回归生活了。”

这段深渊一般的哀伤,在历经无法遏制的想念、令人心碎的哀伤、窒息般地压抑和麻木、重温旧作和书写新作中,慢慢复原。

03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既然所有的生命都要死亡,那么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这是网上爆火的一个问题,2000万浏览,近8万条回答。

有的网友说,没有意义,就是活着而已;有的网友说,生命的意义在于最大化地实现自己的利益;有的网友说,那还用说,活着就是为了赚钱。

而亚隆的导师,美国著名心理学学家弗兰克这样描述:

欧文,你,作为你自己,只有这一次生命。“意识”是多么了不起,好好享受它的每分每秒吧,别把自己淹没在对所失去的东西的感伤和遗憾中。

我想弗兰克真正要表达的是,生命的意义在于过程的体验,珍惜当下。充盈每一个当下,你便把握住了生命全部。

因为,你活得越充实,死得便越坦然。

04 写在最后

纳博科夫在自传《说吧,记忆》的卷首语中写道:

摇篮在深渊之上轻摇,常识告诉我们,我们的存在只是两团永恒黑暗之间,一道短暂的光隙。

读这本书的时候,距离我最爱的姥姥去世百天左右。沉浸书中,时而为玛丽莲的病情揪心,时而为亚隆的深情泪水涟涟,阅读两遍之后,我感觉对姥姥的离去也疗愈了很多:

在我的生活习惯里,我看到了姥姥曾经的习惯;在我的人生信条里,继承了姥姥的信念。她并没有离我而去,她把痕迹留在我身上,以这种方式得到了延续和永生。

在失去妻子的125天里,亚隆艰难地回忆自己所经历的一切:

从哀伤否认到漫长的麻木,从重温自己以前的作品,到一点一点从哀伤中走出来的全过程令我数次落泪,不能自已。

二刷这本书的结尾时,我又哭了。

我哭是因为我看到接受一个人死亡的全部心路历程何其艰难,人生又何其短暂,要经历多少伤痛才能填满这一生,直到生命的终点我们才会发现,所有的爱恨情仇不过都是过往云烟,

最终让我们焦虑不安的,是对遗忘和未知的恐惧,所以要想临终走得平静,那就充实过好每一天,活好每一个当下吧!

生命的意义,其实就在于生命本身,如果你正身处迷茫、自我怀疑、孤立无援中,那就先活在每一个时刻,认真看待每一个身边人吧,总会有一个时刻,你会突然抓住那一束光。

童行「不焦虑父母俱乐部」,也有很多正处在迷茫中,或正在寻求生活的价值,生命的意义的群友。他们互相倾诉、疗愈。

天南海北的他们,因为共同的追求——认知自我,减缓焦虑,更好的面对生活和家人——而成为了无话不谈的云好友。

标签:

推荐文章

X 关闭

最新资讯

X 关闭